- 取得連結
- X
- 電子郵件
- 其他應用程式
當焦慮悄悄爬上心頭時,許多人會將這種情緒歸咎於工作壓力、生活變化,或身體不適,卻很少人察覺,自己對他人的「過度在意」,才是那隻隱形的手。這種對他人期待的過度配合,往往來自於我們潛意識裡的「取悅心理」,也就是長年累積的「討好型人格」。
美國心理學博士 Ilene S. Cohen 曾分享自己在二十多歲時,頻繁受到突如其來的恐慌症困擾。那種感覺彷彿胸口壓著一百塊十磅重的磚塊,呼吸困難,情緒像潮水般湧來,令人無法承受。她當時不明白為何會這樣,只覺得自己快要失控了。但直到某一天,她不得不停車於路邊,只為了喘口氣,才終於意識到自己需要幫助。
她後來才明白,這些焦慮背後,其實是「討好別人」對她造成的雙重壓力:一方面,她害怕犯錯、被批評、不夠完美,特別是在家人面前;另一方面,她又為這些焦慮感到羞愧,擔心別人會因此疏遠她。
這樣的情況其實並不罕見。在舊金山執業的婚姻與家庭治療師 Alison Reed 曾表示,她接觸過不少看似一切正常的來訪者,其實早已被「讓每個人開心」的壓力壓得喘不過氣。這樣的人通常內心有一套無形的標準清單:不能惹人生氣、不可以拒絕、不可以懶散、要成為每個人心中的「好人」。當這些標準開始無法維持,焦慮便悄然上門。
Ilene 博士的大學生活便是這樣一個縮影。她堅信唯有拿到全A成績,才算得上是「好學生」。她為此熬夜苦讀,卻在同學面前裝作毫不費力。偶爾考了B,就會自責不已,甚至懷疑自己的價值。她說,那些年她就像戴著面具生活,為了維持完美形象,連真實的笑容都變得僵硬了。
畢業後她到一所大學心理診所實習。有一次,她不小心用了錯誤的諮商室,遭到臨床督導責備。這件小事竟讓她當場潰堤,甚至落荒而逃。她後來反思:為什麼一個錯誤,就能引發那麼強烈的情緒?她才發現,自己對「讓人失望」的恐懼早已根深蒂固——錯誤彷彿就是「不被愛」的象徵。
她說,那些年她的生活充滿偽裝與委屈。她表面微笑,內心卻感到空洞與誤解。她不僅否定了自己的情緒,還將別人的需求放在第一位,甚至參與許多自己根本不感興趣的活動。她以為這樣可以讓自己更有價值,卻反而越來越迷失。
類似的經驗也發生在布魯克林的插畫家 James Arlow 身上。他曾為了迎合粉絲口味,不斷修改風格、改變主題,最終卻變得厭倦創作,焦慮加劇。他選擇停下來重新認識自己,才明白焦慮其實來自於「太努力成為別人期待的模樣」。
這些故事讓我們意識到,焦慮往往不是問題的根源,而是一種警訊——提醒我們:「你忽略了自己真實的感受。」
心理學家 Bill O’Hanlon 曾用「失蹤的室友」作為比喻:如果一群人合租房子,他們不喜歡其中一位室友,便將他趕出去、甚至換了鎖。剛開始那位被排斥的人不斷敲門,他們選擇無視。直到某天,他破窗而入,因為他無法被遺忘。這就像我們那些被壓抑的自我,它們終究會以「症狀」的形式回來提醒我們:你還在忽視我。
Ilene 博士透過治療明白了:「我不是需要完美,我是需要被看見。」這句話成了她的人生轉捩點。她開始允許自己犯錯,學會不再用他人的滿意度來衡量自身價值。那些讓她喘不過氣的焦慮,反而成為了內在覺醒的開始。
我們也許都曾誤以為焦慮是一種軟弱,其實它可能是你身體最誠實的語言。當我們持續忽略內心需求,那些被壓抑的感受會變得更強烈,直到我們不得不正視它。
焦慮不是疾病,而是一個訊號。它讓我們回頭看看,那些我們假裝不在意的部分、那些我們隱藏起來的情緒、那些曾經受過傷的自己,正在敲門。
當你再一次感到焦慮時,不要急著責備自己,也不需要逃避。也許,那正是你人生準備轉變的前奏。接納它、理解它,然後,慢慢學會好好對待自己。因為你本來就值得愛,而不必靠「讓人滿意」來證明。
留言
發佈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