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年來,美國聯邦機構正面臨前所未有的變革。隨著政府大幅裁員計畫推進、管理指令朝令夕改、預算不斷被削減,許多聯邦雇員正承受極大的工作壓力。對仍在職的員工而言,制度混亂與突如其來的崗位變動讓人焦慮、憤怒甚至感到心灰意冷;而那些被迫離職者,則需面對信任崩解與競爭激烈的再就業市場。
心理學家正試圖成為這場風暴中的指路燈,協助聯邦員工尋找心理上的平衡與重建日常的節奏。
馬里蘭州的臨床心理學家貝莎妮·布蘭德博士表示,每日的工作不確定性,加上社會對政府工作的負面評價,正在加劇員工的心理耗竭(burnout)。她提到許多客戶因對未來感到憂慮而縮減生活開支,甚至放棄了原本的心理治療。布蘭德鼓勵他們從基本生活習慣著手,如維持穩定的作息、均衡飲食、規律運動,以及透過深呼吸練習舒緩壓力、穩定神經系統。
她提及一位名叫喬安娜的客戶,任職於國家氣象局,工作已超過十年。裁員風波讓她夜不成眠,經常半夜驚醒,生活秩序被打亂。透過心理治療,她重新建立起睡眠規律,恢復與丈夫的晚間散步,也開始每週與朋友聚餐,找回生活的重心與平衡。“當生活一片混亂,這些日常小事就成了我重新掌握自己人生的開始。”喬安娜說。
在紐約提供心理諮詢的臨床心理學家蘭迪·托斯滕森博士也觀察到,許多聯邦員工正陷入情緒的漩渦——恐懼、憤怒、悲傷與茫然交織其中。有些人剛被裁員,又因法院裁決無效而被召回工作崗位,這種“被離職再回任”的過程讓職業身份變得格外脆弱。托斯滕森建議員工善用身心健康工具,如良好的睡眠衛生、冥想、運動,以及從事讓自己快樂的活動,例如繪畫、養植物或烘焙等。
她提到一位名叫馬克的退伍軍人,原本在國防部擔任行政專員,裁員後努力尋找工作卻屢屢碰壁,情緒低落。托斯滕森鼓勵他重拾年輕時的興趣——組裝模型飛機,這項看似不起眼的嗜好卻意外成為他每天最期待的時光,也重新建立了對生活的掌控感。
許多心理學家將這場政治與社會變局納入治療架構之中,協助聯邦員工理解外在環境如何影響其認知、情緒與行為。以政府強制返辦公室為例,不少已適應居家工作的員工出現抗拒與焦慮。心理學家不僅提供情緒上的支持,也建議實際的應對策略:如使用降噪耳機、提前準備午餐水壺、規劃通勤路線或安排聽喜歡的音樂等,幫助員工更順利地過渡到新的工作節奏。
對於患有注意力缺陷(如ADHD)的人,心理學家也鼓勵他們主動提出職場合理調整需求,如避免被安排在走道邊等嘈雜區域,爭取更安靜、集中注意力的工作空間。若無法獲得專業一對一的心理支援,托斯滕森建議員工與信任的同事建立非正式支持網絡,透過彼此傾訴與互相扶持,共同面對壓力。
而對於本就承受生活困境者而言,職場上的劇變尤其沉重。布蘭德博士指出,對於曾經歷創傷的人來說,突如其來的裁員不只是失業,更可能重新喚起過往失控與不安全感的記憶。她的客戶湯姆,一位在環保署服務超過二十五年的資深員工,就因部門整併而提前被解雇。這對他而言,不只是失去一份收入來源,更像是整個人生架構的崩塌。透過長期心理治療與建立日常規律,例如與老朋友每週打一次高爾夫、開始寫感恩日記,他才慢慢從焦慮與憂鬱中走出來。
不僅是離職員工留下傷痕,仍留任的“倖存者”們也同樣背負著心理負擔。根據2025年Nectar平台的職場文化調查,遭遇裁員的組織中,有65%的員工擔憂自身的工作安全,遠高於未裁員單位的24%;而感到精疲力竭的比例,也幾乎是未裁員組織的兩倍。
這種「心理契約」一旦被打破,員工對組織的信任與歸屬感便會動搖。曾有研究顯示,當公司未能公平透明地處理裁員程序時,即使留下的員工也會降低工作投入度,更不願主動承擔額外責任。
心理安全是健康職場的基石。根據美國心理學會2024年調查,缺乏心理安全的員工感到緊張與壓力的比例高達61%,而在心理安全較高的環境中僅為27%。更值得關注的是,缺乏心理安全的員工,有30%會將工作環境描述為“有毒”,這一比例是心理安全職場的10倍。
來自佛羅里達中部大學的工業與組織心理學家明迪·肖斯教授指出:“有毒的工作環境會將員工的熱情與活力全數消磨,留下的只有恐懼。”她強調,若組織在裁員過程中缺乏溝通與人性考量,將進一步激化員工的不信任與疏離感,最終影響整體士氣與效率。
漢默博士多年來致力於設計針對管理階層的心理健康培訓課程。她開發的一小時互動式線上訓練,幫助主管識別員工的壓力信號,提供實用的溝通與關懷技巧。根據研究,這些課程顯著提升了員工滿意度與心理福祉,降低了辭職傾向,也減少了孤獨感與憤怒等負面情緒。
即使在資源緊縮、人力吃緊的聯邦體制中,一句真誠的關心、一個傾聽的態度,往往比制度更能穩住人心。正如肖斯教授所說:“即便資源有限,尊重與理解永遠是最不需成本卻最有價值的管理資源。”
當外在風暴難以平息,能為彼此撐起一把傘的,仍是那份源於人性的溫暖與連結。
留言
發佈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