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造心靈的避風港:如何透過居家空間提升心理健康

打造一個有助於心理健康的居住環境,並不是什麼複雜的工程。事實上,這可以成為日常生活中一個溫柔而有力的支持系統。當你感到情緒低落、專注力下降,或是在壓力中掙扎時,不妨回頭看看自己的居住空間:它是否給予你足夠的安全感與放鬆感?你是否能在這個空間中恢復能量、重新出發?

美國的一位自由插畫師Emma曾分享過她的經歷。在長時間焦慮的影響下,她終於察覺自己公寓雖然擺設得富有藝術感,實際上卻雜物堆積:畫紙、顏料、過期食品包裝佔滿了工作桌,沙發上則堆滿從未清洗的衣物。這種混亂不堪的空間讓她難以集中精神,也加劇了焦慮感。後來,她決定每天花15分鐘從最不起眼的角落開始整理。漸漸地,她發現自己不再那麼容易疲憊,晚上的睡眠品質也有所提升。

一個整潔的空間能帶來心理上的掌控感。當我們能夠掌控周遭環境,大腦也會減少「未知」所引發的消耗與焦慮。並不需要做到一塵不染,重點是避免無序與堆積,讓空間回復清晰與秩序。

那應該從哪裡開始呢?你可以從玄關下手,把那雙半年沒穿的鞋子收好,把鑰匙掛在固定位置。也可以從廚房開始,把調味料分類歸位,讓做飯不再是一場混戰。養成「拿起-使用-歸位」的習慣,例如洗完衣服就立即摺好收進衣櫃,就能減少清潔日的心理壓力。很多人會在打掃時聽一段喜歡的Podcast或輕音樂,讓這個過程變得沉浸式,而非一項繁瑣的任務。

在整理過程中,你可能會發現家中有不少物品早已失去意義。波士頓一位退休教師James就曾分享,他在整理書架時發現十多本十年前買下的專業書籍從未翻閱。他把這些書捐贈給社區圖書館,那一刻他說:「像是放下了一些不必要的包袱,整個人也輕鬆了。」

當然,乾淨只是第一步。一個真正讓人放鬆的空間,還要具備「舒適」這個要素。試著問問自己:你最喜歡家裡的哪個角落?是陽光剛好灑進的窗邊?是那條你在聖誕節收到的絨毯?還是沙發旁那瓶熟悉香味的蠟燭?這些看似微小的物品,其實都在默默支撐著你的心理狀態。

舒適感不一定需要花大錢重新裝潢。Emma後來將床頭移到靠窗的位置,讓自己每天醒來第一眼就能看到自然光。她還把客廳不再使用的畫框拿到臥室,換上家人朋友的照片。她說:「這些畫讓我在焦慮的時候,提醒自己並不孤單。」

空氣品質是另一個常被忽略的要素。研究顯示,空氣中微粒污染與情緒低落、睡眠障礙之間有明顯關聯。在加州工作的軟體工程師David,因為長期工作壓力大,常在深夜驚醒。他原以為是咖啡喝太多所致,直到醫生建議他檢查居家空氣品質。結果發現他所住的地區存在輕微工業污染,而公寓的窗戶密封不良。他購買了一台空氣清淨機,幾週後,他的睡眠品質明顯改善,白天的情緒也更加穩定。

如果你所處城市的空氣良好,不妨趁著天氣宜人時打開窗戶通風。但若空氣污染較高,使用空氣清淨機或在家中擺放綠色植物,例如吊蘭、常春藤,也能起到一定淨化效果。此外,呼吸練習同樣有效。試著用鼻子緩慢吸氣五秒,再用嘴巴緩慢吐氣五秒。每天練習幾次,不僅有助於提升注意力,也能穩定情緒,減輕焦慮。

睡眠品質對心理健康的影響無庸置疑。居住在紐約的攝影師Lena就坦言,她過去經常輾轉難眠到凌晨三、四點。後來她重新調整臥室布局,將床遠離噪音牆,使用耳塞,並下載了自然白噪音APP。她還維持臥室溫度在華氏65度左右(約攝氏18度),這樣既不會太冷,又有助進入深層睡眠。她的睡眠狀況逐漸改善,情緒也不再起伏不定。


當然,沒有人一開始就能擁有「完美的家」。但改善可以從某個角落、一項小小決定開始。你可以在冰箱上貼一張簡單的日常清潔計劃表,也可以在客廳角落放個收納盒,把「還沒決定要不要丟」的雜物先集中收納,避免影響整體空間的清爽。

重點是,給自己足夠的時間和空間去嘗試與調整。每一個家都有屬於主人的節奏與溫度,只要你願意傾聽與行動,它終將成為支撐你心靈的避風港。






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