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 取得連結
- X
- 電子郵件
- 其他應用程式
從社交媒體的精緻風格照,到日常生活中朋友的推薦,我們總是在無形之中受到身邊人的影響。不是你脆弱,也不是你沒有自主性,而是大腦設計本來就偏好「和群體保持一致」。無論你是否察覺,社會從眾心理已經深植在我們做出消費決策時的機制中。
記得週末和朋友去逛夜市,那天買一杯珍珠奶茶本來已足夠,但看到攤位前一堆人排隊,順便蹭了幾口朋友的草莓霜淇淋。那種「既然大家都買,那我也要」的感覺,並非腦死模仿,而是一種深層的社會認同感。當眾誘發你的大腦覺得:參與這項行動,就等於更符合社交圈的期待。
社會從眾不是現代才有的問題,從原始部落時代起,只有順應群體規範才能獲得安全。古人一起獵大象,你要是固執說要自己去,說不定還沒走出獵槍就被當「異類」。而今天,我們雖不再被迫打獵,可手機、社群、朋友圈隨時塑造「你應該買這個才行」的氛圍,讓你難以抗拒。
某次逛街時,一款限量 AirPods 被眼前那個「大家都買」的標籤深深吸引,原本手機耳機還能用,但當看到朋友手上也拿著一模一樣的白耳機,就忍不住也刷卡帶回家。這不是任性消費,而是人類共同體制衡下的自然反應。你看,社會從眾心理其實在背後文化根深蒂固。
在這些從眾的場景中,社交媒體功不可沒。狗仔式的行銷打得讓人透不過氣,每天滑 Instagram、TikTok,看到的都是一波又一波的人開箱、直播穿搭、限時打卡。當你滑到那張朋友飛去巴厘島穿著當季泳衣微笑,那畫面馬上成為購買暗示:「如果只剩一個名額,我也要去」——FOMO(害怕錯過)的力量正透過螢幕滲入你的購買行為。
當然,這些策略背後不是偶然,行銷學中講到「社會認同」正是塑造消費者共振的利器。行銷人員會用大數據分析指出「這商品已被千人購買」,或是「五顆星好評看圖文都有人搭配」,甚至放上真實消費者開箱影片,強化這是大家都在用的東西。越被認同,你越容易產生「我也該跟上」的衝動。
我記得一位同事說,他原本不打算買那瓶流行很久的牛奶卸妝油,直到看到圈內十幾個美女部落客都推薦,他才忍不住雙下單,結果自己用起來根本沒啥感覺。那時他才恍然大悟:原本那瓶卸妝油對他而言,並不是必需,而是被「大家都在用」的說法裹挾進去了。
更有趣的是,從眾並不只發生在陌生人或網紅身上,最有效的從眾力量往往來源於你身邊最親密的人。你姊姊換新款iPhone,你腦子裡就開始冒出「是不是也該換?」;朋友在直播帶貨搶限量、你也跟著刷卡下訂。當熟人先行時,這股社會影響變得更強大,因為大腦信號告訴你:重要的人都做了,我不能落後。
再看看那些限量與倒數標語。「只剩最後五件」、「24 小時限時優惠」、「錯過這次,要等半年」。這些焦慮標語快速劃破大腦的理性機制,把你拉進緊迫買買買的模式。倒數時鐘在倒,你內心的小聲音卻開始壓抑說:「再想一下」,但你還是刷了卡。這是少數人決定要買還是全體都想買的關鍵所在:社會從眾加速了你的行動。
話說回來,社會從眾也有好的用途。例如去支持環保、捐助公益、身邊朋友帶頭閱讀一本好書或報名公益活動,這些都是透過從眾正向影響來集體推動社會進步。只是當它被用在消費誘導時,我們大腦其實沒分辯善惡,只是演化機制在作怪。
想要擺脫這種從眾迷思,最重要的是識別出自己究竟被什麼情境影響。你可以在滑手機時學著醒來,停一停問自己:「我是真的需要這個,還是只想被認同?」可以試著把想買的東西先加入願望清單,隔天再來看看還想不想買。冷靜後你會發現,許多所謂的「需要」,只是內心被社交情境牽著走。
也可以減少追蹤那些刷存在感的帳號,改關注質量不追熱潮的主題,讓你的社群資訊變得更自主、更具價值。你也可以把購物這件事運用在自己日常生活中最實際的需求上,而不是讓社會從眾牽著走。比方說如果你真需要一瓶包裝精美的護手霜,那就比較價值感;如果只是看到其他人用了才想買,那也不如試試先樣品體驗再決定。
社會從眾是人類心理裡強大的力量,掌握它的人不只是被動消費者,而是時間與資源的主導者。從今天起,你仍會走入商店、滑電商;社交媒體上的熱搜、Instagram上的開箱,還是會進入視線。但當你再看到「大家都在買」時,不妨給自己一點空間:這次,你可以不跟從。'information
留言
發佈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