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 取得連結
- X
- 電子郵件
- 其他應用程式
親職從來不是一份輕鬆的工作,尤其當日復一日面對孩子的「為什麼」「不聽話」以及淩晨三點的「我不困」抗爭,你可能會懷疑自己的耐心是否早已消耗殆盡。但其實,成為一位有耐心、情感穩定、善於引導的家長並非不可能,關鍵就在於心理學支持的正向管教方式如何運用在日常生活中。
愛孩子並不意味著可以失控,真正恰到好處的管教方式是引導與尊重並重。若你能以平靜的聲音表示關懷,讓孩子感受到「我看見你也理解你」,他們對你的信任與合作自然增強。有位媽媽分享,有一次孩子因為不想結束遊戲而大聲哭鬧,她深吸幾口氣後,蹲下來輕聲說:「我知道你真的不想離開電動,但爸爸要去上班了,我們還剩另一個角色的任務,等你出門時我再陪你唸晚安故事。」孩子聽完反而默默整理書包,之後還主動要求幫忙穿鞋。這種以同理心為出發的回應,讓孩子知道自己被理解,更願意配合行動。
執行正向管教的根本,是家長本身能先練習情緒調節。當孩子情緒爆發時,如果你能先讓自己冷靜下來,再與孩子討論規則與感受,這就是最生動的情緒教育。小偉奶爸曾坦言,他曾被孩子的尖叫吵到瞬間失控,踩了孩子的小手,孩子當場痛哭,他內心崩潰。但當時同時也是他意識到:「我不想用痛來表達愛」,於是他開始學習每次被激怒就走到陽台深呼吸三次,等冷靜再進去回應孩子。現在孩子知道爸爸會這麼做,生氣時也會跑去看爸爸,說:「爸爸需要呼吸一下」,這瞬間代表他學會了理解與模仿情緒調節。
再談正向管教中的環境設計與邊界設定。一位高中老師兼媽媽曾將家裡公共空間列成「無大聲播放區」,因為她太常被孩子邊玩邊大聲喊「看我跳舞」,結果洗衣機都蓋不住孩子的尖叫。後來,她開始告訴孩子:「這裡是大家放鬆的地方,用我們的平和聲音溝通,才不會困擾他人。」於是她帶著孩子在樓上模仿幼兒園唱遊:「在客廳聲音變安靜小天使」,用輕鬆又有趣的方式建立家庭規範。這樣的引導不但沒有壓迫感,孩子反而更積極配合。
小小選擇權是正向管教另個關鍵元素。當孩子不想刷牙但必須刷時,與其逼他完成,不如提供兩種牙刷款式任選,或是問「你想先刷上排還是下排?」這種選擇讓孩子在人生中第一次練習自主,也降低了抵抗感。記得有一天,一位小學導師媽媽分享,她會在晚上問孩子:「寶貝,想聽什麼故事才睡覺?」孩子驚訝卻也非常興奮,這樣的小儀式讓睡前時光更溫馨,也讓孩子更投入到「該睡覺了」這件事上。
然而,設定界線仍是必要的一課。孩子需要清晰知道什麼可以做、什麼不可以做,是學習自我控制的基礎。當孩子挑食或愛丟東西時,若你能溫柔卻堅定地說:「我們只在餐桌上咀嚼聲音,如果不想吃晚餐可以先離開桌子,稍後再回來吧」,你就讓孩子有機會選擇但也明白規則。與其怒斥「你為什麼這麼沒禮貌」,不如告訴孩子你的期待並給明確後果:將餐盤收走、晚點吃點心。這樣孩子會更明白規則背後的含義,而非僅是「怕被罵」。
在長期浮躁的城市家庭中,建立親子的穩定日常能帶來巨大改變。一位雙薪家庭的媽媽分享,她每天一定與孩子「秘密握手」約定:不管當天誰生氣或難過,都要彼此看著對方牽一下手。這儀式讓他們共同記得「我是你永遠的後盾」,孩子回家第一句不再是「媽媽陪我玩嗎?」而是「今天可以和你握手嗎?」這種正向促進的情感連結,在無形中成為孩子情緒恢復的力量。
人總會在育兒過程中犯錯,重要的是我們能從中修正。若你曾經失控寵辱不驚,那回頭對孩子說:「媽媽剛剛不好,你感覺害怕了嗎?我現在很抱歉,我會想辦法做得更好」,這份坦承與自我修復帶給孩子的是比教條更深刻的教養信任。你向孩子展現自己也會犯錯但會修復,這比表面的「好爸爸、好媽媽」標籤更真實、更能教孩子誠實與負責。
不少家庭忙碌到僅剩吃飯與洗澡時間,但其實,只要幾分鐘、幾句鼓勵,就能發揮正向心理學力量。有位爸爸分享,他每天早上出門前對孩子說:「寶貝,媽媽去上班了,你今天會遇到什麼新挑戰呢?」孩子回以大笑:「我今天要寫一篇超有趣的故事!」這句鼓勵讓孩子更有企圖心,也讓家中的早晨充滿活力與期待。在正向管教中,情緒連結與自我覺察永不缺席。
你或許會想:「這樣沒時間嗎?這樣溫柔會不會孩子不聽話?」但事實上,溫柔不等於放任, 尊重不代表妥協,恰恰相反,研究指出,情緒穩定且有同理心的家長往往家中孩子抗壓力高、情緒管理佳、學業表現也更穩定。多年後,孩子不僅感激父母的包容與理解,也更願意將這些管教方式延續到下一代,這就是正向管教美妙的連鎖效應。
育兒是一場心態的馬拉松,絕非單靠方法就能解決,但當你開始練習以同理心傾聽,用積極的管教去回應,每天都多給孩子一次被看見的機會,你們的家庭就會漸漸匯聚出更多連結、寬容與成長。而在成為更好的父母的同時,也讓自己與孩子一起進入更穩定、和諧的親子旅程。
留言
發佈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