從「我不知道」到「我錯了」:用兩句話培養孩子的批判思維

 當我還是小學老師的時候,有一天,一個七歲的小女孩舉手問我:「老師,為什麼宇宙不是無限大的?」我一時語塞,不是因為這問題太簡單,而是因為我真的不知道答案。我試圖解釋一些物理學上的理論,但最後還是坦白地說:「我不知道。不過,這是一個很棒的問題,也許我們可以一起查查看。」

這樣的場景在教室裡其實並不少見。孩子們總是有源源不絕的好奇心,常常拋出一些我們大人無法立刻回答的問題。身為成年人,我們或許會因為面子問題或是出於保護權威感的本能,選擇胡亂猜個答案敷衍過去。但其實,比起給出一個看似「正確」的回答,誠實地承認「我不知道」,反而是更珍貴的教育時刻。



我後來才知道,這背後其實有心理學依據。心理學家班杜拉(Albert Bandura)的社會學習理論指出,孩子不只是從我們說什麼中學習,更會模仿我們的行為。也就是說,當我們大人展現出一種誠實面對無知的態度,孩子便會默默學會:原來不懂、不知道,並不可恥,反而是一種學習的起點。

有一次,我在課堂上說了「木星有67顆衛星」,隔天我查了NASA的最新資料才發現:現在已經確認是95顆了。我回到教室,直接告訴學生:「昨天我說錯了,現在的數據顯示是95顆。原來天文學家最近又發現了幾顆新的小衛星。」我記得孩子們當時眼睛一亮,好像覺得很酷:原來老師也會錯,原來知識是會變的。

在那之後,我更加有意識地在孩子面前說「我不知道」或「我錯了」。慢慢地,我發現學生們也開始模仿這種態度。有個男孩在討論時說:「我一開始以為是這樣,但我剛剛查了一下資料,應該是我錯了。」其他同學也會點頭表示認同,而不是嘲笑他。

那一刻我很感動。因為這代表,他們開始學會了知識的謙遜——也就是心理學上所說的「知識上的謙遜(intellectual humility)」。這種心態正是批判性思考的基礎。它讓人願意承認自己的局限,願意在新證據出現時修正觀點。這不只是學術上的技能,更是一種面對世界的態度。

後來我在讀一篇2024年由Porter等人發表的研究時,得到了一個有趣的印證:研究發現,當老師公開表達疑惑、承認不知道或搞錯時,學生反而更投入學習,動機也更高。換句話說,我們不是因為無所不知而得到尊重,而是因為誠實與開放。

我還學會了一個叫做「Model-Label-Praise」的方法。這是美國兒童心理學家Ronald Crouch所提出的一種教養技巧。簡單來說,就是:示範—命名—讚美。當我們自己說「我不知道」,孩子如果模仿我們這樣說,我們可以回應:「你這樣很誠實,謝謝你直接說出來。每個人都有不知道的時候,這是學習新東西的第一步。」如果孩子主動承認自己錯了,我會說:「你真的很有想法,能根據新資訊修正原本的看法,這正是好的思考者應該有的態度。」

在我身邊的一位朋友珍(Jane)也開始這樣教育她的女兒。某次晚餐時,她的女兒問她:「媽咪,為什麼有時候雲是粉紅色的?」珍笑笑說:「我不太確定耶,我們要不要一起查一下?」兩人便一起打開平板,查到是因為夕陽光線的折射影響。她女兒看著資料說:「原來是這樣喔!那如果是早上呢?」珍回答:「這我也不知道耶,你問到一個更細的問題了!」兩人又繼續查下去。這樣的對話,看似平常,卻是一種正在進行中的批判思維訓練。

說到底,當大人勇於說出「我不知道」與「我錯了」,我們不只是在傳遞訊息,更是在教導一種思考的方式。孩子會觀察、記住、模仿,並在得到肯定時重複這些行為。當這樣的片刻累積起來,他們將自然地擁有一種對未知充滿好奇,對知識保持謙遜的心智習慣。

這不就是我們希望孩子能夠具備的思考力嗎?不是一種僵硬、炫耀知識的武器,而是溫和地接納世界的不確定性,並保持學習的渴望。因為真正的思考者,永遠不會停止學習,也永遠不會害怕承認:我們還有很多,不知道的事。

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