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 取得連結
- X
- 電子郵件
- 其他應用程式
當我還是心理實習生的時候,曾經在一次督導會議中,聽一位年輕同儕講述她與一位非二元性別(non-binary)的案主互動時的困惑。她說:「我真的很努力去尊重對方的身份,也盡量使用他們偏好的代名詞,但我總覺得自己還是不夠自然,好像每一句話都得小心翼翼,生怕說錯了什麼。」那天,我第一次真正意識到——光是認同自己是LGBTQIA+友善(queer-affirming)的治療師是不夠的。
今年的驕傲月(Pride Month)讓我再次想起那段經歷。社會在進步,許多心理健康專業人員都掛上了「支持多元性別」的招牌,但在實際的治療室裡,光靠標籤並不能真正讓案主感到被理解或安全。真正的「queer-affirming」不是一種口號,而是一種持續學習、反思與實踐的專業態度。
我曾經有一位案主,一位自認是順性別女性的同志,談到她與伴侶「Kora」的關係時,我一開始下意識地用了「她」來指稱 Kora,直到她輕聲糾正我:「他們其實是使用 they/them。」我當下雖然道歉並更正了,但她接下來談到的話題卻讓我印象深刻——她的伴侶最近做了胸部切除手術(top surgery),她一方面為 Kora 感到高興,一方面卻也產生了複雜的情緒。她懷念過去對 Kora 身體的吸引力,擔心自己是否還能維持性吸引,也為這些情緒感到內疚與羞愧。
「我知道我應該為他們感到高興,但我無法控制內心那種矛盾。」她說的時候,眼神閃爍著不安。而我當時也清楚地知道,如果我沒有接受過有關性別流動性(fluidity)與多元情慾的專業訓練,我很可能無法給予她足夠的支持與空間去探索這些情緒。
事實上,在2020年,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(NIH)的一項研究指出,對LGBTQIA+個體進行心理治療時,除了處理一般人際與職場困擾,更應該深入了解個體對性別認同與性傾向的感受轉變。這些變化不只是「主題」,而是一種貫穿生活脈絡的經驗,治療師若未受過足夠的訓練,往往容易錯失案主真正想說的話。
我聽過許多同志案主談到過去尋求心理治療的挫折經驗。有的在初次諮詢時,就因為對方不斷使用錯誤的稱謂與代名詞而感到不被尊重;也有的因為談及性與伴侶關係時遭遇冷處理,甚至被帶有偏見的語氣打斷,使他們對整個醫療與心理系統產生高度的不信任。這樣的經驗,不只是創傷,也讓他們更難再次尋求幫助。也難怪有研究發現,LGBTQIA+社群中憂鬱與焦慮的比例明顯高於其他族群——不僅因為社會偏見本身造成壓力,更因為當他們尋求協助時,經常得不到理解。
但也不是沒有出路。近年越來越多培訓機構開始提供以性別與性為核心的專業訓練,例如 AAESCT 認證的性治療師課程,或是針對LGBTQIA+社群所設計的線上課程。2022年一項研究指出,透過線上培訓而獲得 affirming 認知行為治療技巧的治療師,能有效提升他們對同志案主的支持與介入品質。
當然,不是所有治療師都有資源接受昂貴的專業訓練。但即使如此,我們仍可以尋找其他替代資源,例如免費的網絡研討會、閱讀 LGBTQIA+ 案主文化處遇相關的文獻,或接受具備經驗督導者的臨床督導。
我曾參與一項針對臨床實習生的質性研究,研究訪談顯示,即使是異性戀的實習生,只要獲得足夠的 queer-affirming 督導支持,他們在工作中更能避免無意識中的異性戀中心主義,進而為所有案主創造更安全的環境。而身為 LGBTQIA+ 的實習生,也表示在督導過程中學會如何處理過度認同與自我揭露的界線問題,並深化自身專業角色與自我接納。
所以,身為治療師、督導者,甚至只是關心這個議題的社會成員,我們都應該反思:我是否真的做好準備,去面對與支持那些處於性別與性傾向探索歷程中的人?我是否能讓他們在面對自我疑惑、身體轉變與情感複雜性時,感受到不被評價的接納與理解?
這個驕傲月,希望我們不只是掛上彩虹旗或換上繽紛頭像,而是真正踏出學習的第一步。讓「queer-affirming」不再只是一個標籤,而是體現在我們每一次對話、每一個眼神、每一份專業準備中的承諾。因為真正的安全感,不只是說「你被接納了」,而是讓對方知道:「我已經做好準備,與你一起經歷。」
留言
發佈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