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 取得連結
- X
- 電子郵件
- 其他應用程式
在日常生活中,躁鬱症(也稱為雙相情感障礙)經常被視為一種嚴重影響個人功能的心理疾病。它的主要特徵是情緒在高漲(躁期)與低落(鬱期)之間劇烈波動。然而,在心理學研究與藝術歷史的交匯點上,一個引人入勝的問題浮現出來:這種情緒的極端變化是否與創造力之間存在某種神祕的聯繫?
事實上,從歷史與現實中諸多例子來看,許多在藝術領域大放異彩的人物都曾與躁鬱症有過深刻的交集。例如,文學巨匠維吉尼亞・伍爾芙與西爾維亞・普拉斯都曾陷入情緒的極端波動之中,她們的作品中常帶有強烈的情感張力與自我掙扎。在視覺藝術領域,文森・梵谷無疑是最廣為人知的代表。他在躁期創作出大量傳世之作,但在長期的精神折磨下,最終選擇結束了自己的生命。
那麼,這些例子是否意味著躁鬱症會「激發」創造力?對此,心理學界至今仍無定論。早在二十世紀七、八〇年代,心理學家便開始對此議題進行探索。1974年的一項小型研究比較了15位成功的小說作家與15位非創作者,結果發現,作家群體中超過七成的人曾有精神疾病史,而對照組中這一比例僅為20%。更有趣的是,這些作家的近親也更容易出現情緒障礙,這提示了遺傳可能在其中扮演一定角色。
之後,不同學者持續用多樣的方法嘗試驗證這種可能的關聯。有的研究聚焦於藝術家族群,有的透過問卷測量創造力,還有些則追溯歷史人物的傳記資料。不過,研究結果並不一致。例如,2022年針對12篇研究的回顧發現,患有躁鬱症的人在鬱期的創造力測驗表現甚至低於普通人,提醒我們情緒波動未必總是創作的助力。
實際上,將「躁鬱症造就天才」這種說法不加批判地傳播,可能會帶來危險。一方面,這容易將精神疾病浪漫化,把「痛苦」誤認為「靈感」。另一方面,對於那些正與躁鬱症奮鬥的人來說,這種刻板印象可能增加他們尋求治療的心理負擔。
在當代娛樂圈,也有不少名人公開談論自己的躁鬱症經歷。像是歌手碧碧・瑞克莎(Bebe Rexha)就在社群媒體上坦承自己多年來一直與情緒波動抗衡,希望粉絲能理解她行為背後的痛苦。演員凱薩琳・麗塔瓊絲與歌手瑪麗亞・凱莉也都曾在訪談中坦率分享治療後生活的轉變。這些真誠的聲音,正逐步打破社會對心理疾病的偏見。
一個頗具現實意義的問題是:創作本身是否能成為治療躁鬱症的一種方式?事實上,音樂治療、繪畫治療等創意性方法已被許多心理健康機構納入康復課程。研究顯示,這些方法有助於減輕焦慮與抑鬱症狀,讓人們透過藝術表達情感,進而獲得情緒釋放與心理支持。
然而,目前針對創意性治療對躁鬱症具體效果的研究仍有限。一篇2021年的研究回顧分析了349篇有關音樂治療的文獻,其中超過六成顯示正面效果,但針對躁鬱症的研究卻相對稀少,方法各異,難以得出明確結論。
與此同時,另一個常被討論的問題是:藥物治療是否會影響創造力?部分藝術家擔心,情緒穩定劑可能抹平他們情緒中的「靈感時刻」,削弱創作能力。但這樣的憂慮也並非絕對。一項1979年的小型研究調查了24位患有躁鬱症的藝術家,服藥後,其中一半人的創作效率反而提升,有六人未受影響,僅有六人感覺創作力下降。這或許說明,穩定的情緒狀態不一定代表創造力的流失,反而可能使人更能專注地完成創作。
從心理學角度來看,情緒的劇烈波動確實可能帶來短暫的靈感爆發,但長遠而言,穩定的情緒與良好的自我照顧更能支撐持續性的創作力。在現實生活中,即使是才華橫溢的藝術家,也與常人一樣,必須面對與調適內在的情緒挑戰。正如喜劇演員羅素・布蘭德(Russell Brand)曾在訪談中坦言:「精神疾病不是你的天賦,它只是你必須學會與之共處的部分。」
總結來說,躁鬱症與創造力之間的關聯仍有待進一步研究。儘管歷史與當代都不乏藝術家與此疾病有所交集,但我們不能將精神疾病視為創作的必要條件。真正值得關注的是,如何透過理解、科學與治療,幫助每一位個體在與情緒共舞的同時,也能持續保有對生活與創作的熱情。
留言
發佈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