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 取得連結
- X
- 電子郵件
- 其他應用程式
當別人問起「可以說說你自己嗎?」這看似簡單的問題,往往會讓人陷入一陣沉默。不論是在面試、初次約會,還是與朋友的朋友初次碰面時,這句話常常成為彼此認識的起點,卻也令人一時語塞。那一刻,我們的大腦像是按下了暫停鍵,心裡突然冒出一個巨大的問號:「等等,我到底是誰?」
來自美國波士頓的記者 Emily 就經常碰到這樣的場景。她回憶起自己某次參加文化論壇時,坐在身旁的是一位來自奧地利的插畫家,兩人禮貌地寒暄幾句後,那位插畫家微笑著問她:「所以,妳是怎樣的一個人呢?」她說自己當下腦袋一片空白,只能尷尬地笑笑,試圖用幾句泛泛的描述來搪塞。
這樣的經驗在我們生活中並不罕見。很多時候,這個問題讓我們以為自己要列出一份履歷表般的答案——來自哪裡,讀過什麼書,做過哪些工作。但事實上,真正有溫度的自我介紹,應該像是講一個關於「我」的故事。
在紐約工作的心理治療師 Monika 曾說過:「我們不是我們的職稱、不是履歷表,也不是過去的經歷。我們是一段正在被書寫的故事。」這句話聽起來有點詩意,卻揭示了一個深刻的真理:介紹自己,其實是一次分享,也是一次連結。它關乎我們如何理解自己,又願意用什麼樣的方式向他人敞開。
想要回答好這個問題,首先要學會的是與自己對話。美國奧斯汀的創意顧問 Liam 分享過他的一個習慣:每年生日當天,他會一個人去咖啡館坐半天,寫下一些關於自己的問題,比如:「我最重視什麼價值?」「我這一年學到了什麼?」「哪些人、哪些時刻讓我感到快樂?」這些問題的答案,幫助他更清楚地看到自己的輪廓,也讓他在面對他人提問時,能夠用溫暖而真誠的語言去回應。
有些人會覺得這樣的提問太抽象,那不妨先試著講一個小故事。曾在洛杉磯從事演員選角工作的 Lana 說,她最喜歡聽演員分享一些出人意料的生活細節,例如:「我有一個奇怪的癖好,就是喜歡用牙籤拼字母」「我曾經為了追一隻貓,不小心闖入鄰居家的後院」……這些看似無關緊要的片段,反而更能讓人記住對方。
關鍵不在於說出多完美的版本,而是要真實。你可以說自己最近在努力練習正念冥想,雖然常常分心到一半開始想晚餐吃什麼;或者你也可以談談自己在轉職過程中的掙扎與反思,像來自丹佛的程式設計師 Noah 那樣,他在職涯轉換期間,靠著寫日記整理情緒,最終找到一份更符合自己價值觀的工作。
有時候,我們也需要根據不同的場合,調整自我介紹的方式。如果是面試,適當地介紹自己的專業背景固然重要,但也可以穿插一些與個人價值有關的小細節,比如:「我一直對解決問題特別感興趣,這也是我選擇學資料分析的原因。小時候我就愛拆解家裡的鬧鐘,想看看裡面是怎麼運作的。」
在社交場合,則可以多談一些興趣或最近的生活小事。英國倫敦的自由撰稿人 Anna 說,她第一次在社交俱樂部認識新朋友時,對方問她:「妳怎麼會來參加這個活動?」她笑著回應:「因為我正在學習陶藝,而且我終於可以驕傲地說,我做出了一個不會漏水的杯子。」這樣輕鬆的回應,不但拉近了距離,也讓她與對方開啟了更多的交流。
當你說完自己的故事後,別忘了也回問對方:「那你呢?」這樣的互動讓對話有來有往,也傳遞出你的關心與好奇。美國溝通專家 Kate 常說:「對話是一塊塊堆起來的磚石,最終築成彼此之間的橋樑。」她鼓勵大家在聊天中多一點遊戲感,比如用「如果你可以選一個超能力,你會選什麼?」來當話題開場,或是設定一分鐘的時間,看看彼此能分享什麼。
當然,並不是每一次自我介紹都會完美無瑕。我們可能會說錯話、表達不清,甚至在事後懊悔。但這些小插曲,其實也正是人與人之間交流的真實模樣。你可以在結束後寫封感謝信,補充一些遺漏的想法;也可以在社交媒體上發一條訊息,延續剛剛的對話。
重要的是,在每一次自我介紹的過程中,我們都在練習如何與自己和他人建立關係。我們學會真誠地呈現自己,也學會傾聽別人的故事。這是一種需要時間與練習的能力,但它終將帶來深刻的連結。
不過,也請記得:不是每一次都需要完全坦露心聲。有時候,我們出於自我保護的本能,選擇保留一些不願被知道的部分。這不是虛偽,而是一種智慧。在不安全的環境裡,學會如何適度地分享自己,是我們保護心靈空間的重要方式。
所以,下次再有人問你:「可以說說你自己嗎?」不必急著給出完美的答案。慢慢來,誠實地說出當下你想分享的那一面就好。而在說完之後,不妨也回過頭,問問對方:「你呢?我也想聽聽你的故事。」或許,這就是我們彼此靠近的開始。
留言
發佈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