職場必懂的10大心理法則:掌握它們,讓你走得更遠

伴侶間的「育兒式」相處:童年「親職化」如何侵蝕親密關係?

 在親密關係裡,你是否曾發現自己總是不自覺地像照顧孩子一樣,提醒伴侶按時作息、幫忙整理物品,甚至包辦大部分家務?

或者,你是否習慣依賴伴侶替自己安排好生活大小事,彷彿對方成了你的「第二個父母」?

這種看似貼心、實則失衡的互動模式,心理學上有一個深層根源:童年的「親職化」(parentification)。它悄悄地影響著我們成年後的戀愛與婚姻,甚至在不知不覺間消耗掉了關係裡最珍貴的親密感。

什麼是「親職化」?

所謂「親職化」,是指兒童在成長過程中被迫承擔本應由父母或照顧者負責的責任,過早地扮演了「小大人」。
這種情況可能有多種形式:

  • 要幫年幼的弟妹穿衣、吃飯,甚至輔導功課;

  • 要成為父母的「情緒垃圾桶」,傾聽婚姻矛盾或工作壓力,並給予安慰;

  • 要承擔繁重的家務,如煮飯、打掃、洗衣;

  • 甚至要幫忙規劃家庭收支、處理賬單等財務事務。

在這些角色錯位的情境裡,孩子的需求往往被忽略。他們學會了壓抑:想玩耍的渴望、需要安慰的脆弱、想被關注的期待,都必須讓位於「家庭責任」。

久而久之,這些孩子會養成一種內化的信念:「自己的需求不重要」,或是**「只能依靠自己才可靠」**。

童年親職化:成年親密關係的隱形陷阱

心理學研究早已證實,早期生活經驗深深影響著我們成年後的依附模式與關係型態。

根據《家庭關係》(Journal of Family Relations)期刊的一項研究,研究者透過問卷調查女性的童年經歷,發現:
那些有親職化經驗的人,在親密關係中更容易感受到「心理需求得不到滿足」,整體關係滿意度也顯著偏低。

原因在於,他們習慣了「自我犧牲」,卻不懂得表達自己的需求。即使在戀愛或婚姻裡,也常常把「我需要陪伴」「我希望你分擔家務」這樣的話憋在心裡,甚至潛意識覺得「我的需求很不合理」。

長期下來,關係會失去情感的流動,只剩下表面的和諧。看似沒問題,其實是一種**「假面關係」**。

當伴侶變成「父母」:親密感如何被消耗?

親職化的陰影,經常在婚戀中演變為「育兒式相處」。

  • 一方扮演「父母」:規劃生活、包辦家務、時刻提醒對方;

  • 另一方扮演「孩子」:習慣依賴,逐漸失去主動性。

這種不平衡的關係,會從根本上破壞伴侶間的平等與連結。

心理與性研究專家 **凱特·巴萊斯特里博士(Kate Balestrieri)**指出,長期扮演「父母」的一方,常常感到疲憊與不滿——既要上班,又要像照顧孩子一樣提醒伴侶「別忘了交帳單」「不要亂丟襪子」。久而久之,這種付出不對等會消耗性吸引與情感親密。

而「孩子」角色的一方,則可能在被過度照顧中失去自我價值感,覺得自己「沒辦法給伴侶支持」,進而自卑、焦慮,甚至逃避溝通。

最終,兩人不再是戀人,而變成「照顧者與被照顧者」的關係,只剩下責任與義務,卻少了愛情中的心動與默契。

打破「親職化」循環:重建平等的親密關係

要走出「育兒式」互動,並不容易,但只要雙方願意共同努力,就能慢慢調整。以下三個方向可以嘗試:

  1. 坦誠溝通,說出需求與邊界
    選擇平靜的時刻,誠實表達彼此的感受。
    例如:「我每天提醒你做事情會覺得很累,希望你能主動一些。」
    或是:「當你把所有家務都包下來時,我會覺得自己很沒用。」
    關鍵不是指責,而是讓彼此明白:每個人的需求都值得被尊重

  2. 學會「放手」,拒絕過度照顧
    那些總是扮演「父母」的一方,要勇敢放下過度掌控。
    不再幫伴侶收拾忘帶的東西、不再提醒繳費,而是讓對方自己承擔「自然後果」。雖然一開始可能會有混亂,但這是打破依賴的必要步驟。

  3. 尋求專業協助
    若模式已根深蒂固,可以考慮伴侶諮商。
    專業治療師能幫助雙方覺察童年經驗如何影響當下,並引導建立新的互動方式。



    結語

    童年的親職化經驗或許曾在你的人生留下痕跡,但它不是無法改變的宿命。
    重要的是,學會覺察並打破舊模式,在平等的付出與真誠的溝通中,重新找回伴侶間的心動與支持。

    畢竟,最好的愛情,是兩個成年人並肩同行,而不是一方成為另一方的「終身照顧者」。

留言